生态创新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与前提。西部要大开发,必须大力吸收西部相对稀缺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而要吸收资本和人才,其前提是创设秀美的能够诱引资本、技术和人才入驻的生态环境。不仅如此,也只有通过生态创新,才能拓展并推延其自然环境生产力对社会生产与财富创造所构成的极限,促使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此外,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中亚荒漠区的东部边缘,是全国重要生态屏障。因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造,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全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为了实现西部生态创新,我们认为首先必须依据资源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原则,严格执行生态资源环境的最低安全标准。其次,必须突破经济学中关于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划分的传统观念,应把所在的生态环境资源纳入经济物品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明确生态资源产权,建立生态资源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再次,必须选好产业发展方向,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错误观念,努力转换单纯围绕西部自然资源优势来确定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思维定势。应变资源导向为市场导向和知识导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高科技为主的轻型工业,大力发展有利于生态创新的旅游、环保等知识科技型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变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最后,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关法规,规范西部大开发的非理性市场行为,把西部大开发和环境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技术创新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与条件。传统的土地、劳动与资本等实体性生产要素不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内生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具有报酬递增特征,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增强知识积累,构建技术进步实现机制,则成为西部实现以经济增长为物质基础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虽然在西部的一些城市,如成都、西安、重庆、兰州等,具有相当的科技创新能力,甚至可以创造出中国的硅谷,但是总的来说,西部在技术创新和知识发展上明显地落后。因此,在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的背景下,西部地区的开发,其基础必须加快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此基础上,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其一,在成都、西安、重庆、兰州等科技研究水平较高的城市,加快建立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信息技术虚拟园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跨部门的动态虚拟式的技术创新与开发组织。其二,在企业、高校和政府之间建立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并相互竞争的多重技术创新主体,充分释放各层次、各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动力。其三,变革知识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着力构建更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中心的“直接创造财富”型知识技术创新模式。其四,提高开放程度,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加速累积“干中学”的实用经贸技术知识。其五,依据西部生态环境特征,大力研发节水、旱作农业、生物工程和环保等高新技术,确保西部生态创新和资源、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其六,加快确立知识技术创新战略,大力创立知识技术创新产业,努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制度创新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动力与关键。在21世纪,为了确保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顺利地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大胆地实现经济体制创新模式由“非均衡体制创新”向“均衡体制创新”转换,并以此为动力促使经济发展战略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换。为了实现这两个转换,在制度创新上,我们认为必须重点实施“市场西进”的改革战略,促使市场经济体制向西部拓展和深化。为此:(1)必须利用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国际经济发展这三大趋势和西部亚欧大陆桥的区位地缘优势,加快西部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由此加快西部市场的发展。(2)嫁接东部市场化改革经验,加大西部改革力度,鼓励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地方政府和企业家进行市场化制度创新,突破制度供给的“瓶颈”。(3)加快西部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权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创新银行金融制度,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降低国有经济比重,积极培育多元市场竞争主体。(4)积极培育和发展证券融资、风险投资等资本市场和现代化的人力资本市场,加速西部地区市场体系的建成和完善。(5)由于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制度的集合,所以我们在将市场向西拓展时,必须克服将市场简单等同价格、供求、竞争机制的片面观念,要注意市场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的有序运行。(6)通过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相互配合来建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克服市场失灵,并运用一定的政策倾斜,支持西部的市场化改革。